立秋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标志着秋季的开始,自古以来,中国就有“立秋之日凉风至”的说法,这不仅是自然界的季节更迭,也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整的信号,在周易哲学中,万物皆有其运行规律,人与自然和谐共处,顺应四时变化,是保持健康和幸福的关键,在立秋这一重要节点,选择适宜的食物,不仅能够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换,还能达到调养身心的效果,以下,就让我们从周易的角度出发,探讨立秋时节应该吃些什么,以及这些食物背后的文化与健康意义。
立秋饮食原则
根据周易理论,立秋属于阴气渐长、阳气渐衰的过渡期,此时应以平补为主,不宜过温或过寒。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:“秋冬养阴”,即在秋季应注重滋养阴液,以防止燥邪伤肺,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,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增强,是进补的好时机,但需注意的是,进补不可过猛,以免造成体内积热,立秋时节的饮食应遵循“温润不燥、平补养阴”的原则,选择性味平和、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,以促进气血调和,增强体质。
立秋养生食物推荐
1.梨
梨,性凉,味甘酸,归肺、胃经,具有生津止渴、润肺清热的功效,立秋后空气干燥,肺部容易受燥邪侵袭,食用梨可以缓解咳嗽、咽痛等症状,是秋季养生的佳品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梨,润肺凉心,消痰降火。”尤其适合老年人和体弱者食用。
2.银耳
银耳,又称白木耳,性平,味甘,入肺、胃、肾经,具有滋阴润肺、益胃生津的作用,立秋后,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、皮肤干裂等现象,银耳中的多糖成分能有效滋润肌肤,改善干燥症状,将银耳与冰糖同煮,制成甜品,不仅美味可口,还能润肺止咳,养颜美容。
3.莲子
莲子,性平,味甘涩,入心、脾、肾经,具有养心安神、健脾止泻、固精止带的功效,立秋时节,人们容易因气候多变而感到心情烦躁,食用莲子可以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,莲子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,有助于提高免疫力,预防感冒。
4.山药
山药,又名薯蓣,性平,味甘,入脾、肺、肾经,具有健脾养胃、补肺益肾、固涩止带的作用,立秋后,脾胃功能逐渐恢复,适量食用山药,既能促进消化吸收,又能强健脾胃,增强体质,山药可炖汤、炒菜或煮粥,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。
5.蜂蜜
蜂蜜,性平,味甘,入肺、脾、大肠经,具有润肺止咳、润肠通便、解毒养颜的功效,秋季气候干燥,常感喉咙不适,适量食用蜂蜜,可缓解咳嗽、便秘等症状,将蜂蜜加入温水中饮用,既简单又实用,是秋季养生的上佳选择。
立秋时节禁忌食物
1、辛辣刺激食物:如辣椒、花椒、生姜等,易助热生火,加重燥热症状。
2、高脂肪食物:如油炸食品、肥肉等,不易消化,增加胃肠负担,影响身体健康。
3、过于寒凉的食物:如西瓜、冷饮等,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,过食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腹泻、腹痛等问题。
立秋美食制作推荐
1.雪梨银耳羹
材料:雪梨1个,银耳1朵,冰糖适量,枸杞少许。
做法:
- 银耳提前泡发,去蒂撕成小朵;
- 雪梨洗净去核切块;
- 锅中加水,放入银耳煮至软烂;
- 加入雪梨块,继续煮10分钟;
- 最后加入冰糖和枸杞,煮至冰糖完全溶解即可。
功效:润肺止咳,养颜美容。
2.莲子百合粥
材料:大米100克,莲子30克,百合30克,冰糖适量。
做法:
- 大米、莲子、百合分别洗净,浸泡30分钟;
- 锅中加水,放入所有材料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至粥熟;
- 加入冰糖调味,煮至冰糖完全溶解即可。
功效:养心安神,润肺止咳。
3.山药排骨汤
材料:山药200克,猪排骨200克,姜片、葱段、盐适量。
做法:
- 排骨洗净,用开水焯水去血沫;
- 山药去皮切块;
- 锅中加水,放入排骨、姜片、葱段,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;
- 转小火慢炖1小时,加入山药块,再炖20分钟;
- 最后加入盐调味,煮至山药软烂即可。
功效:健脾养胃,补肺益肾。
立秋,不仅是自然界的新起点,也是我们调整饮食、养护身心的重要时刻,通过选择适宜的食物,遵循“温润不燥、平补养阴”的原则,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,保持健康和活力,希望以上推荐的食物和食谱,能为您的秋季生活增添一份美好,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也别忘了欣赏秋日的美景,感受大自然的恩赐,让心灵得到滋养,迎接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。